一、全链布局:深山宝藏的产业化之路
(一)生态种植筑基
依托毕节独特气候与富硒土壤,公司在国家级森林公园拱拢坪林场建立千亩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基地(据《天麻产业情况介绍》):
采用“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农业部门+龙头企业+农户”六位一体模式,严格执行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年产鲜天麻75余吨,辐射带动周边种植1000亩,总产量达75吨产出天麻以“个头大、肉质饱满、断面明亮、气味浓郁”著称。
(二)精深加工提值
毕节市高新区企业创业园天麻加工厂:
厂房面积4793㎡,配备清洗、切片、烘干、包装全流程生产线实现日产天麻片1000斤、干天麻1000斤,通过8道标准化工序,使天麻附加值提升5倍。
(三)产品矩阵创新
公司开发四大类10款产品:
类别 | 产品明细 |
初加工 | 鲜天麻、干天麻、天麻干片 |
深加工食品 | 天麻蜜片、天麻原浆面、天麻蛋白粉 |
保健饮品 | 天麻精萃液 |
药膳酒品 | 天麻酒、天麻白参酒、天麻白参鸡汤 |
每款产品均标注明确功效:如天麻酒“舒筋活络、安神止痛”,天麻面条“增强体质”。
(四)双轨拓市赋能
线下突破:积极参加第三届天麻博览会,“毕节天麻凭借优良品质吸引众多采购商,现场签订多笔订单”。
线上赋能:搭建电商平台,“通过直播带货、网络营销等新兴方式,让消费者足不出户购买优质产品”。
文化加持:建成毕节天麻展览馆,设置“天麻发展历程、种植技术、美食体验”三大展区,成为传播地域品牌的重要窗口。
(一)就业增收见实效
以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服务大农业为己任,辐射带动农户1000余人次。采取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为村民提供稳定岗位。其中的经典个案64岁村民彭昌英在加工厂实现稳定就业,收入远超务农时期,让参与种植的老百姓在脚下就解决了就业难题。
“订单农业”覆盖种植户,辐射带动种植1000亩,年产量75吨,带动种植购销年年购销总值300万元。
(二)创新机制强联结
“国有企业+ 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民”六位一体天麻发展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与分工协作,构建全产业链闭环。其中,国有企业主导天麻深加工与市场运营,推动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龙头企业把控生产标准;合作社与种植大户带动农户规模化种植,实现订单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运营,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与抗风险能力。
(三)人才培育固根基
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天麻种植、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创新,培养以杨迪文为代表的村民从传统农民成长为“掌握蜜环菌培育技术的能手”。
(一)政策精准对接
落实《毕节市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组建毕节市天麻产业协会。
(二)基础设施投入
公司建成天麻加工厂,购置更新加工设备,开展天麻初加工及精深加工,开发了天麻保健品、天麻食品等多元化产品。
2024年,公司建成毕节天麻文化展览馆。
站在拱拢坪基地高处俯瞰,林间散布着躬身劳作的农户。加工厂内,自动化生产线将带着泥土清香的鲜麻变成精美包装的产品。展览馆里,游客正在了解天麻的药用价值。三个场景共同勾勒出天麻产业的完整图景。
“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帮扶,而是企业与农民共同成长。”加工厂负责人王成竹的感慨,道出了产业发展的真谛。从2022年技术团队初入林场时看到的“刀耕火种”,到如今75吨的年产量;从每亩不足3000元的产值,到年购销总额300万元的产业规模——毕节农投用三年时间证明:
当生态优势遇见产业创新
深山珍宝便能化作致富金钥
国企担当终成振兴基石
随着《三年行动方案》持续推进,这条融合生态保护、科技赋能与民生改善的天麻产业之路,正在乌蒙山区铺就更广阔的共富图景。